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设计实践高端学术论坛暨2019年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校区召开

【来源: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设计实践高端学术论坛暨2019年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校区召开 | 发布日期:2019-06-21 】

6月19日至20日,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设计实践高端学术论坛暨2019年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校区闻天楼东报告厅召开。本次国际学术论坛由山东大学(威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山东省勘察设计协会和环翠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威海市建筑咨询服务业协会、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办事处承办。

19日上午,山东大学(威海)常务副校长韩建新、威海市环翠区组织部部长梁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夏洛特分校教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期刊《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主编象伟宁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院长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科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国际SCI期刊《Landscape Ecology》主编邬建国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王昕皓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副院长单德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李早教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屈培青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袁兴中教授、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院长李晓峰教授、山东东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于国铭先生以及来自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山东省勘察设计协会、威海市环翠区组织部、宣传部、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文化旅游局、嵩山街道办事处、威海市建筑咨询服务业协会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嘉宾和代表们出席了开幕式。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剑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校区环境设计学科的发展概况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单德启教授从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生态实践、生态形态情态的有机统一以及协调人与居住环境的建筑生态设计本质等三个方面做了点评。

在大会主场演讲环节,屈培青教授以织补城市肌理——地域建筑的理性分析为演讲题目,通过建筑设计实践案例,着重透析了地域建筑在整体环境中所应有的正确状态。象伟宁教授提出生态实践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态实践的学问,生态学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要走出去,要有冒险精神和吃苦精神,在实践中感受生态学,并展示了“立即将扭转生态危机作为当务之急”等十条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的内容。邬建国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文,讲解了人居环境、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科学之间是一个综合体的关系,认为人地系统耦合和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考虑局地、区域和全球多个尺度,以及以地理设计为平台,整合景观、土地系统以及规划/设计途径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袁兴中教授以生态智慧指引下的多功能湿地恢复为题目,通过多年来对采煤塌陷区湿地景观的调查和研究,阐释了塌陷区并不一定只是人为灾难,有可能是生态机遇的概念,塌陷过的区域形成湿地后,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据此提出了塌陷区湿地恢复的三种动态模式:林泽模式、多塘模式、林网模式。王昕皓教授以碳循环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对比分析,强调了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固碳作用由于混凝土,从而提出了传统村落中木质建筑的生态性、保护的必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李早教授以徽州传统村落活化传承设计与思考为题目,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皖地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等,讲解了乡村振兴与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论坛主旨报告内容仅仅围绕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设计实践以及统聚落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主题从不同方面结合实践案例或从理论层面进行解读,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20日下午,与会嘉宾就收集到的20多篇论文与设计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了科研与学术论文专题交流会,原国际SCI和SSCI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主编、国际期刊《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主编象伟宁教授就研究课题选题来源、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等进行了深入解读。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国内外相关高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搭建了学术与实践交流平台,回顾了新中国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设计实践的发展历程,重点从成功的实践案例中总结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并积极探讨和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提高了我校环境设计学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且对于确立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在解决当前生态问题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体现中华生态文明的延续性和旺盛生命力,塑造景观设计的中国语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设计智慧的国际影响力,树立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