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School of Art)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四个专业类别,下设四个教学系和一个艺术实践部。学院秉承文化传承与艺术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雅乐)、文旅部“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住建部乡村规划研究中心聚落人居环境研究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东传统民俗秧歌传承与研究基地”;山东大学中国古典艺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威海)装饰艺术研究所、文化艺术设计研究所、山东民歌传承与研究中心、民俗舞蹈研究中心、舞蹈艺术创作中心、禅宗艺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学院拥有音乐厅、展览厅、专业排练厅、录音棚、MIDI实验室、数码钢琴实验室、影像实验室、雕塑实验室、绘画临摹室、景观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近5年来,学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累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著作与教材近百部,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其它纵横向课题近200项。学院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大赛,并荣获省级及以上各项大奖300余项,并多次在全国美展、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荷花奖”、“桃李杯”全国舞蹈展演,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国内重大赛事中获得殊荣。
学院重视加强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田纳西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法国佩皮尼昂音乐与舞蹈戏剧学院;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忠南大学、祥明大学、东西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彼尔姆大学;日本京都艺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自2015年始,先后承办了五届教育部俄罗斯艺术大师班。
学院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2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3人,3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音乐学专业
(Musicology)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基于社会需求和专业前沿,面向国家战略,立足国际视野和中国视角,将音乐专业定位为音乐表演与舞台艺术再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校内校外多元化人才培育载体。人才培养上,融合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学等专业所长,按照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培养具有较强音乐表演能力、具备系统专业知识与较高艺术理论素养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本专业在教学上,强化理论支撑下的艺术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西洋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等专业艺术团体,依托艺术实践教学部,开拓了多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充足的平台。雅乐艺术传承基地、山东民歌传承与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术纽带”、“美育桥梁”作用,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及山东文化传承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课程:声乐(美声、民族)、键盘(钢琴、MIDI、巴扬)、西洋管弦乐、民族管弦乐、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作曲理论、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舞蹈编导专业
(Dance Choreography)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基于社会需求和专业前沿,面向舞蹈艺术发展的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将舞蹈编导定位为对于传统舞蹈文化的现代阐释和山东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融合文学、美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体系,拓展舞蹈学科与相关人文学科的学术对话平台,建构具有“中国学派”特征的舞蹈编导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业技能与人文情怀相对应、立足山东舞蹈文化、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复合型舞蹈编导人才。
依托山东大学深厚的人文学科底蕴,确立了以“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与研究”为主要特色,面向地域性、前沿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凸显区域舞蹈本土化编创优势,扎根山东地区开展舞蹈编导教学与实践创作,建构了基础训练课程群、编导技法课程群、编创素材补充课程群、舞蹈理论与方法课程群;深化国际化办学视角,依托地缘优势,充分开展与日、韩等东北亚地区传统舞蹈的交流,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长期合作建设国际化优质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
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编导技巧、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基训、剧目排练、技巧训练、区域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民间舞蹈作品创作与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毕业晚会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美术学专业
(Fine Arts)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山东大学美术学专业以建设国内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基于社会需求和专业前沿,定位为扎根传统文化,弘扬艺术精神,充分利用地域和人文优势,密切关注国内外美术发展新局势与美术学发展新动态,掌握科学艺术理论与扎实绘画技法的学科。人才培养融合了绘画、美学、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体系,构建“美术学+”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前沿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服务于国家文化振兴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相关领域的高素质美术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美术学专业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创作、专业教育、专业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传播等方向的岗位工作。本专业中国画方向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实践结合,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与地域特色,开设诗词格律、古典文学、东亚绘画交流与实践、壁画临摹与修复等特色课程,同时又特别重视传统实践课程的坚实基础。油画方向重视系统化的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油画本体语言的教学实践,将油画教学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融通,鼓励“架上绘画”前提下的媒介创新与多元探索,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油画创作与相关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在专业能力、社会实践、素质培养等多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参加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均有较好反馈。
主要课程:
中国画方向:山水(写意、青绿;临摹、写生、创作)、人物(水墨、工笔;着衣、人体;临摹、写生、创作)、花鸟(写意、工笔;临摹、写生、创作)、线描(临摹、写生)、书法、篆刻、东亚绘画交流与实践、壁画临摹与修复、民间美术、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诗词格律、古典文学、计算机基础等。
油画方向:油画(静物、风景写生、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命题创作)、素描、色彩、速写、构图、解剖、外光人物写生、风景画临摹、综合材料、现当代人物绘画研究、影像、艺术考察、中外美术史、中国油画史、艺术概论、计算机基础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Visual Communication)
本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面向国家战略,立足国际视野和中国视角,将视觉传达设计定位为文化激发产业经济新动能的视觉媒介,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面向国际设计前沿,融合最新科技手段和传播媒介。人才培养上,融合经济学、艺术美学、现代设计学、数字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体系,构建视觉设计的现代科技感、国际前沿化和产业服务性,培养具有前卫视野、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现代视觉设计人才。
本专业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承担的省市设计实践项目全部带入课堂,以视觉审美和文化艺术为核心,构建了五大模块,即设计美学教学模块、文化艺术学教学模块、市场经济学课程模块、数字模拟课程模块,多视角综合运用课程模块,借助数字化的技术与手段,着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把中国文化语意和形式美特征与设计功能相融合,形成中国设计语言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构建了依托现代传播媒介,立足传统文化,激发产业新动能的视觉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即“艺术设计”+“经济”+“传播”的新文科特色。以中国设计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动力,打造面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于现实产业经济发展艺术传播需求的视觉设计专业特色。着力发展结合市场经济学和文化传播学的品牌设计方向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艺术性现代视觉传达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艺术理论、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设计、U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CI设计、印刷工艺、广告策划与文案、中外艺术设计史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环境设计专业
(Environment Design)
本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基于社会需求和专业前沿,面向国家战略,立足国际视野和中国视角,将环境设计定位为生态美学的实践路径、生态学的空间艺术再现,以及自然与人文融合、对话、交流的载体。人才培养上,融合生态、文化、美学等多学科交叉体系,构建“环境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培养与专业社会生态位相匹配,具有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工匠精神和专业素养、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环境设计人才。
本专业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构建了“生态”+“设计”的环境设计新文科专业现代化体系。专业特色上,以生态美学为指导,借助生态学的技术与手段,融合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合作建设专项案例库,着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设计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和谐人居的环境设计山大学派。构建了生态美学教学、生态学教学、专业核心课程、方法与工具和方向性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形成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与聚落可持续规划、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风景园林设计、面向当代与视觉文化的景观艺术设计等特色教学体系。
主要课程:
制图基础、艺术理论、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外建筑史、景观工程与施工、景观设施设计等。
毕业生培养质量: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